细察全本,字迹完整,笔势浑厚有力,放诸“龙门二十品”中,也毫不逊色的。洛阳邙山出土,拓片67 X 65 cm,我将碑刻品名定为《大魏太和十五年:魏故齐梁州别驾王君墓志铭》。
查:大魏太和十五年,应为公元491年,孝文帝(元宏)第三个年号。南北朝时,北魏起于明元帝拓跋嗣,经太武帝拓跋焘、南安王拓跋余、文成帝拓跋濬、献文帝拓跋弘、孝文帝元宏、宣武帝元恪、孝明帝元诩(xu3)、孝庄帝元子攸、长广王元晔、节闵帝(前废帝)元恭、安定王(后废帝)元朗、孝武帝元修。
北魏始于公元420年,534年(孝武帝元修之后)分东、西魏。西魏亡于557年,北周孝闵帝宇文觉起而伐之。东魏亡于550年,北齐文宣帝(高洋)代之。
我把拓本拍成照片,放大影印出来,就是很好的书法范本了。送给朋友,大家都很喜欢。比起一些书法印刷本,立体清晰得多啦!
上网查找资料,得到下列的信息:
赵振华、王学春两位先生在《谈隋唐时期丧葬文化中的墓志谶言——读柳山涛墓志及其谶言》(原载《碑林集刊》(十),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一文中说:
“志铭后附《易》占,谓墓将于某年后为人所发之谶言,年代与实际发生者合,近百年来,中国出土隋唐墓志5000余方,然而墓志铭后附以《易》占谶言者仅7方,是颇为罕见而值得探究的丧葬文化现象。”
此外,文章中也提到:
“还有几件附有谶言的隋唐墓志。近年,洛阳邙山出土的隋《齐梁州别驾王节墓志》夫妇合葬于开皇十五年(595)二月廿日。墓志盖为盝顶,阳文篆书大字3行,行3字:‘齐梁州别驾王君墓铭’。盖右侧坡面上纵刻八卦符号与隶书1行:‘ 0 。一千八百年,吴奴子所发。诫之:厚葬得福累世。’这种有卦符的刻文为墓志谶言所仅见,是《周易》《谦》卦:‘0 艮下坤上。谦,亨,君子有终。’孔颖达疏:“谦者,屈躬下物,先人后己,以此待物,则所在皆通。”爻辞:“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谦’为吉卦,使盗墓者见之心安,而易于服从告诫之言,以保其累世之福也。”、“谶言年代以《王节墓志》为早,前有八卦符号,为大吉之卦象,这与发墓者见到死亡咒语、见到必歼开发者谶言的心绪,截然不同。”
按:这篇文章所提到的墓志铭盖右侧坡面上纵刻八卦符号与隶书1行:‘ 0 。一千八百年,吴奴子所发。诫之:厚葬得福累世。’,可惜拓碑者没有一并拓下,令人扼腕。又,文章中说夫妇合葬于开皇十五年(595)二月廿日,不知从何而来?碑刻中明明刻的是“大魏太和十五年岁次己卯二月庚寅朔廿日己酉合葬于洛城之西。。。” ???还是此《王节墓志》非彼《王节墓志》?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