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十月 07, 2007

蓝适齐:“不一样的时间观念”-《早报》07-10-07)

  今天(07-10-07)的早报星期天有一篇蓝适齐先生的“不一样的时间观念”,述说作者在法国出席一场学术会议的感想。其中,作者说:“思想的启发需要充分的讨论和激荡,所以思想和学术的“时间自由”应该超越“控制时间”的重要性。真正有创见的学术研究是需要在不受时间制约的情况之下才能够进行的。思想和学术工作在本质上与对金钱和生产效能的追求是不一样的。学术工作所追求的不应该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效益,学术的贡献和成就更不应该被放在效益的天平上来衡量。唯有赋予思想创作充分的“时间”和尊重使用时间的自由,我们才能期待思想和学术层面上真正的进步。”这真是一语中的!
 
  现今的学术界,是否弥漫着一股浮躁的气氛,我不知道。但是,教育界是否这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是学生最特出的成绩,还是学生将来的继续发展?是让学生因为“名校”品牌而倨傲,还是培养学生品德教养的内敛气质?
 
  教学而让学生无法升学,或成绩非常不理想,我想,教师难逃其责。但是,为达高标成绩而不择手段,弃教育理念而不顾,个人认为也是走火入魔了。如何在两者之间求得平衡,既能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专长,又能有所约束,逼使学生努力向学,虚心诚恳,我想,在现今资讯发达,外在诱惑远远大于枯燥学习的今天,的确不容易。

  蓝教授的文字,值得我们再三思索。这里将蓝教授这篇文章的最后两段节录如下:

..............有趣的是,多数与会者对时间上完全“脱序”的议程进行,似乎都不以为意。事实上,包括我在内,无论是论文发表人或听众都非常投入,很享受这样的畅所欲言。往往在一个分组的发表和讨论结束后(更精确的说是在“严重超时”结束后),与会者都还欲罢不能,在中场的咖啡休息时间,继续围绕着论文发表人讨论或辩论。这样的经验彻底挑战了我原来对“控制时间”的观念和信仰。

从前的经验和训练告诉我,精确的掌握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在一般人的认知中,“时间就是金钱”,“控制时间”不仅对提升和确保工作效益是必要的,更是一个社会或组织进步的象征。在对“现代性”的追求过程中,时间的秩序化和制度化(例如工作时间表、火车时刻表、学校课表等)和制度化之后的执行程度,常被视为达成“现代性”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指标。但这一次在法国开会的经验告诉我,思想的启发需要充分的讨论和激荡,所以思想和学术的“时间自由”应该超越“控制时间”的重要性。真正有创见的学术研究是需要在不受时间制约的情况之下才能够进行的。思想和学术工作在本质上与对金钱和生产效能的追求是不一样的。学术工作所追求的不应该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效益,学术的贡献和成就更不应该被放在效益的天平上来衡量。唯有赋予思想创作充分的“时间”和尊重使用时间的自由,我们才能期待思想和学术层面上真正的进步。(蓝适齐。作者为南大中文系助理教授。节录自《早报-学人视角》

(蓝适齐。作者为南大中文系助理教授。节录自《早报-学人视角》“不一样的时间观念”07-10-07)

星期日, 九月 30, 2007

学生的文字


李老师,
您所教的知识,
是无价之宝。
您对我们的关怀,
是无限的。
没有您,
我们的华文学不好。
没有您,
我们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李老师,
您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掉。



皓腾202


(突然翻出了去年年底离开前,郭皓腾写了送我的卡片,心里确实沉思良久。身为一个老师,尤其是华文老师,究竟应该怎样教导我们的下一代,如何有效的完成华文老师的使命?

当作一个科目来教吗?这可以减轻很多的心理负担。

当一个必须传承华族传统价值观的“母语”来教吗?那要如何教?怎样教?教什么?如何引起学生的注意?国家的母语政策、历史渊源、教材的编写、教学法的革新、教师的素质和培养......等等等,我想都应该再深入的去探讨。

要做一个合格的老师,我想,前方的道路仍旧漫长!)

星期二, 八月 28, 2007

朋友的一封电邮

我在上周二遇到这样一件事,让我很感动。故事虽然有点长,希望大家耐心看下去:

有一组织在为西部穷困山区的小孩进行筹款活动。迎面走来了一位不到四十岁的妇女,她向负责人员说她想每月固定捐助山区的小孩。负责人员听后很高兴,赶紧拿出表格帮她填上资料。

负责人问“捐款人的名字是什么?”

妇女把一家四口的名字都写上了,回答道“我的名字是李XX、大女儿黄XX、小女儿黄XX,还有儿子黄XX。”

负责人很期待的问“那,请问每位捐助多少钱?”

妇女想了一想说“合家每月共捐助2元”

负责人怕自己听错,所以又再确认了一次。妇女小心翼翼的从钱包里掏出2元交给负责人。。。

这时,旁边传来了一些人的取笑,说她怎么可以这么吝啬。算起来,每位成员也才捐助5角!我也轻轻的笑了一下。。。

后来在负责人的询问下,我们才得知,原来这妇女的丈夫在几年前的一场车祸中丧命。老大是个智力残障患者,老幺手脚不灵便,儿子因家庭的不完整,逐渐变成叛逆少年。这妇女每月的收入只有800元,而这笔收入必须用来支付家里的生活费、房租、还有庞大的医药费。

妇女说“我本想捐5元,但怕做不到。。。所以先捐2元,以后有机会再多捐一点点,请您体谅。。。”

霎那间,惊愕与羞愧淹没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我对自己当时的恶念感到很惭愧,这2元就是妇女的所有!所以今天告诉大家这个故事,将功赎罪,与大家共勉。。。

亲爱的朋友,我们不一定要活得像李嘉诚或刘德华那样才能大量捐献善款或伸出援助之手。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帮助他人,更要能开朗、热忱地与旁人分享我们的喜悦和光热!活着,若不是为了让彼此生活更容易、让世界更加美好,那还能为了什么?

星期日, 八月 26, 2007

吴哥古迹重大考古发现:中世纪最大古城现形


摘录自8月15日澳洲网:

澳大利亚、法国与柬埔寨组成的考古团队,近日获得美国太空总署协助,以雷达扫描如今深埋在柬埔寨吴哥市住宅区与农业开发区之下的高棉帝国古城旧址,发现了这个比原先预估大至少三倍的古城。在九至十六世纪,这里曾是全球最大的繁华都市,十三世纪时发展达到巅峰,人口数以十万计。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这个古城以吴哥市为中心,城区往南北延伸二十到二十五公里远,远超出吴哥市的城墙,城区直达洞里萨湖边。研究人员发现,古城区内有数以千计的水塘,灌溉网十分复杂。古城区内还找到七十四座古庙。

发表于美国《全国科学院学报》的新地图显示,古城的市中心面积超过六百平方英里,几乎赶上一个大伦敦的面积,而杂乱的相关建筑继续伸延至数百平方公里之外。为了制作这份新地图,“大吴哥工程项目”副主任、悉尼大学学者达米安.埃文斯和澳大利亚、柬埔寨及法国的学者们用了十年时间查阅手绘地图,地面测量图,空中摄影图像,这次更应用了美国太空总署提供的地面感应雷达对地下古城进行扫描,才最终绘制成功。


过度发展导致灭亡  

埃文斯说,这个古城较学界原先想象的大十倍多。古城内一个单一的水力系统连接整个城市网络,而且可能提供给吴哥城居民稳定的食水来源。学界一直对这水力系统是否用来灌溉稻田争论不休,新的研究显示,这地区确是被稻田覆盖,稻田之间散布著房屋区、寺庙和储水池。

埃文斯表示,“所有的水塘都有出口和入口,有分散水流的渠道,还有一系列非常先进的控水装置,例如溢洪道。”不过,古城可能幅员太广难以维持,再加上农耕密集,中世纪天气变暖,以及过度砍伐带来的灾难,最后导致它的文明崩溃。

埃文斯说:“在新的地图以及我们正在进行的挖掘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方面的证据──堤堰崩塌,试图修补这系统的痕迹,地层状况显示,水的流向乱七八糟。”

埃文斯说,这项研究支持了高棉文明“因为过度发展而灭亡”的理论。这个人口五十万至一百万之间的大吴哥显然对当时的保育工作构成重大挑战。

星期二, 八月 21, 2007

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可也?:序《南國翰墨緣》

  檳城極樂寺康有爲及其他文人書家書法刻石不受重視,怡保霹靂洞張大千“飛天菩薩”壁畫、張群題字、于右任題匾等逐漸被人遺忘,使我意識到國人對中華文化藝術的認知比較貧乏。如果我們在最基本的保留和欣賞既有的文化藝術作品這個層面上都尚存缺憾,我們又要如何丕振南洋文風?1891年黃遵憲創辦“圖南社”的宗旨,即所谓“講道論德,兼及中西之治法,古今之學術,竊冀數年之後,人材蔚起。”但僅一百年間,風雲變易,物換星移,處於當今文明世紀的我們,對于如何再度提倡中華文化藝術的問題,是否該有所警惕?

  華人先祖移居南洋,中華文化藝術也跟着向南傳播。華人大規模的移居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始于19世紀20年代英國殖民時期的華工政策。中國軍閥混戰、國共內戰及日軍侵華時期,福建、廣東、海南等沿海省份難民大量冒險南渡,更形成不同時期的移民高峰。

  1929年,南來文化人鑒于南洋一帶精神生活貧瘠,遂在吉隆坡成立“南洋書畫社”,發起人與贊助者皆爲一時俊傑,如邱菽園、張叔耐、歐陽雪峰、陸運懷、林義順、衛月朗等。1936年新加坡華人美術研究會成立,標志著新、馬一帶的美術活動由萌芽期轉入發展階段,也開始有了較大規模的美術展覽活動。這段時期從中國來辦畫展或交流的有何香凝、簡琴齋、高劍父、楊之愛、李健等。

  日軍侵華後,文人畫家流亡海外形成高潮,1938年至1941年之間,中國畫家南來新、馬舉行畫展、籌賑救國的就有江振華、容大塊、陳天嘯、司徒喬、楊善深、王濟遠、胡呈祥、張丹農、沈儀彬、徐悲鴻、翁占秋、王靄多、李飛鴻、劉海粟等,給本地畫壇增添了許多生氣,也帶來學習的好機會。中國的抗戰,間接的推動了新、馬畫壇的前進,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才停止。

  這兩段文人南移及文化交流時期,發生了不少鮮爲人知、動人心魄的轶事。如1929年底,歐陽雪峰在吉隆坡向簡琴齋討教書法;徐悲鴻在新、馬時期與新加坡黃曼士、韩槐准、馬駿,在檳城與莊家訓、駱清泉等人的訂交,引發後來日據時期的枯井藏寶、紅毛丹園埋珍的故事,以及收駱清泉之子駱拓爲義子的美談;崔大地南下檳城、新加坡,與陳詩暢、黃曼士的動人情誼等等,都可編成藝林佳話,啓迪後輩。

  在日治時期,新、馬文人畫家或流亡、或潛隱、或遭殺害,文化活動陷入低潮。戰後,南洋美專復辦,華人美術研究會等團體也再度積極的推動美術教育。50年代有關山月、王蘭若、沈雁、張大千、鄭曼青、吳子深父女、林千石、郭大維等來辦畫展。1965年新、馬分家,但在中國書畫的交流上還是很頻繁的。這段期間,許多畢業于台灣國立師範大學藝術系、台灣國立藝專和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的青年畫家陸續返馬,他們有的是黃君璧、溥心畬、林玉山、郑月波、台静农、施香沱等人的學生,曾和張大千、陳文希、鍾泗濱等名家交往學習,爲本地藝術界注入了一股活力。

  畫廊的開辦也從這段時期開始,如檳城的怡齋、吉隆坡的集珍莊、連城、雅集莊、東方畫廊等,他們都是從經營文房四寶開始,後來才發展到經營書畫展覽的。而早期的書畫活動,以展覽爲主,懂得收藏的人不多,也沒有多少人有收藏字畫的意識和能力。80年代經濟較爲發達後,以書畫作品作爲投資理財的活動與意識才逐漸萌芽;90年代末經濟不景氣的打擊却使得藏家們采取了觀望的態度。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起飛,本地收藏家還來不及從經濟衰退中蘇醒過來,中國書畫的價格已經翻了幾翻,名家書畫更不是一般老百姓所能擁有的奢侈品了。至于出現像黃曼士、陳之初、劉作籌、陳景昭、杨启霖、李家耀、駱清泉、莊家訓等新、馬著名的收藏大家,在目前日漸萎縮的市場裏,更是屈指可數的了。

  文化藝術可以是生命的依托和精神的支撐,是民族得以延續的血脈之一。書畫藝術是否能活潑地在我國推展開來,當然要取決于時代的需求。但是,需求是可以培養的,中華書畫藝術鑒賞的培養應從華社做起,應從有限的個人、資源和物力做起,現在不做,我們將愧對于先賢,失語于後輩。再說,這也是個魚目混珠的市場經濟時代,藝術水平一般的作品可以炒作成大師級的價碼,某個流派的作品可以被奉爲經典,媒體和市場利潤可以在一夕之間創造大師級人物。群衆的認知受到誤導,價值取向有了偏差,文化藝術和市場經濟的錯亂和顛覆,入門者和收藏家该何去何從?那些文化層次不高的,被市場經濟鋪天蓋地的宣傳拖著走;而文化程度較高的收藏家,被四處充斥的書畫鑒定大師拉著走,只看那些走紅的作品,熱衷于各種天價拍賣品,審美眼光是低俗的,價值取向是功利的。什麽是書畫的藝術經典?宋、元、明、清初諸名家書畫,我們可能無福享用,但清末民初以後諸名家的精品創作,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本地在這方面的收藏還有一定的積累。

  最近中國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播放的《東盟19日》連續報導,表明中國對東南亞的了解明顯的在改進之中。馬來西亞華人身爲東南亞的一份子,從19世紀末到今天,都重視對母族文化的保留。在這經濟文化交流頻密的時代中,如何守住固有的傳統文化,並從而發揮本身的影響力,以投入良好的藝術經濟契機,《南國翰墨緣》未嘗不是一個良好的典範,千里行程的發軔。

  創新兄、宗坤兄出版《南國翰墨緣》,我深信他們此舉定能爲本地的收藏圈注入強勁的力量。他们兩位都是我國畫廊業界的翹楚。創新兄旅居上海,掌握“前線”瞬間萬變的資訊;宗坤兄駐守文薈堂,發揮其經營管理的特長。所謂“物常聚于所好,而常得于有力之強。”他們身爲藝術品收藏愛好者,也是“凡物好之而有力”的人,本著追求高層次的藝術鑒賞来出版這本藏畫集,使得這本書的出版有其特定的意義。個人覺得这本書有以下三個特點:一、爲我國藝術收藏界提供正面的訊息,因爲具有這種規模及質量的書畫集,在我國畢竟並不多見;二、堅持字畫收藏的真與精,爲藝術愛好者提供鑒賞的範例;三、嚴謹而具學術研究意義的書畫鑒賞與分析。

  “夫力莫如好,好莫如一”,今文薈堂努力推展書畫鑒賞和收藏風氣,起點高,用意深遠,未嘗不能爲推動我國的華族傳統文化盡一份力量,這又豈止于“足吾所好玩而老焉”?


                     李來興
                     01-08-2007
                      于新加坡工百書室



慎斋兄将15个年头来或收藏或经手之名家字画汇集出版,曰《南国翰墨缘》。蒙其关爱,属余写序三,感欣之余,吾又何德何能耶?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执行长陈亚才学长执笔写序一、大将书局总裁傅承得学长写序二,余小子得不足履薄冰乎?

幸慎斋兄知吾寡陋,亲为解说出版缘起,以利吾之资料收集。初稿完成后,又得弘庵兄读过补漏,木子兄修饰词句,庶几得以交稿焉。

慎斋兄此部《南国翰墨缘》囊括任伯年、吴昌硕、康有为、齐白石、黄宾虹、王一亭、于右任、高剑父、弘一法师、吴湖帆、徐悲鸿、溥儒、潘天寿、黄君壁、张大千、林风眠、丁衍庸、傅抱石、李可染、陆俨少、杨善深、张善子等十几位近代大家一百余幅书画,质不可谓不精,量不可谓不大,然其在大马承先启后之意涵,岂可计算哉?

翻阅所收书画,拍摄精美,殊可爱玩,一读一赞叹,余何幸哉,得以先睹为快!

星期六, 八月 18, 2007

东海岸

  越文带陈军老师和王秀利老师到樟宜机场的另一面,新加坡的东海岸走走,并到德国餐厅品尝食物和啤酒,宾主尽兴,微醉而归。
  海边景色,还真是美! 











星期四, 八月 16, 2007

吴哥归来(4)

考古学家把吴哥窟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和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并称为东方四大奇迹,都是值得凭吊的历史古迹。今年国庆有四天假期,学校教职员福利小组为老师们组织了“暹粒古迹之旅”,参加的老师及家属约四十位。暹粒中的“暹”是古代泰国的简称,而“暹粒”则是战胜泰国的意思。


8日从新加坡起飞,经越南,在Danang停留一个小时,至傍晚方抵柬埔寨(Cambodia)的暹粒(Siem Reap)。晚餐后,入住酒店休息。一夜无话。


9日清早,出发往北。绕过距市区不远的吴哥窟(Angkor Wat),再往北2公里,抵大吴哥(Angkor Thom),9世纪至15世纪的高棉国都(The Khmer Empire)。我们从南门古城门进入,城门上有巨大的四面佛,两边有守门神,右手边是妖魔,左手边是神灵,都双手握住一头巨大的据说法力最大的七头蛇守护神。




传统舞蹈:Apsara dance 。


洞里萨湖(Tonle Sap Lake)上的学校。放学了,有些孩子没有回家,直接跳入水中玩耍,就好像我们的学生放学后,先到校后踢一场街头足球,或到联络所打一场篮球那么自然吧?









在吴哥窟左手边的莲花池塘拍的远景。莲花式的五子梅花塔群和倒影,风景线和自然景观是多么的自然协调。

从地面到第三层平台有20.5米(meter)高,这是第二个平台到第三个平台的陡峭阶梯,高12米,爬上时左右都没有扶手,只有下的一处地方有细小的钢制扶手。要爬上去,没有勇气是不行的。我们60高龄的Mrs. Meena视峭壁如无物,上下自若,令人折服。


























巴云寺(Bayon)内巨大的四面佛像。如果你有看安琪麗娜裘莉( Angelina Jolie)主演的“蘿拉卡芙特-古墓奇兵(或译为《古墓丽影》)(Lara Croft Tomb Raider)”,一定对它很有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