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九月 01, 2010

赵少昂

  朋友传来照片一张,声明是书画大师赵少昂所作,索价不菲。

  这是一幅雀鸟琵琶,画风一看就是赵少昂。左边题 字,飞舞 潇洒,不是赵少昂,又能是谁呢?落款印章“赵”朱文印,“少昂”白文印。

  只是,右手边两方印章让人生疑。“周”白文朱玺样式印, “伴娟”朱文印, 这两方印章是收藏印吗?

  回去看赵少昂的题款,最后一行竟是:“伴娟女弟画成。少昂志之。”没有疑问的,是赵少昂的女学生画 好后,请老师题款的作 品。“周伴娟”就是画者的名字。

  图片发到上海,慎斋马上就指出这点。

  于是,转告朋友,交易不成。






星期五, 八月 13, 2010

8月日志

9日晨,访盆栽协会副会长。不见林先生,转眼五年,那已经是上海归来后事情了。屋景如旧,故人依然。畅谈往事毕,接观紫砂器。“留珮”款朱泥壶是重点。

朱泥古壺中的留珮与留佩并非同一人,留佩是邵景南製壺器的鐫字刻款(邵景南,清道光时人)。据李景康:“留珮壺就所见各品製工皆精,唯款识鐫字书法各异,然以书法圆润沈著而结构团结者为佳”。留珮的传世壺器并不多,今得一见,确实眼福。



















接着是瓷器。有所谓宣德蓝釉蟋蟀罐者。

公元1426年,28岁的朱瞻基继父位登皇位,世号宣宗,遂改年号为宣德,九年零七个月后,宣宗病逝,宣德一朝随之结束。

史书记载宣德皇帝:“酷好促织之戏”,《聊斋》中有“促织”篇,可见传说有据。据说当时有这样的顺口溜:“蟋蟀瞿瞿叫,宣德皇帝要。”;也有宣德拿骏马换蟋蟀的传说。但是,北京故宫收藏宣德官窑瓷器八百七十余件,台北故宫收藏宣德官窑瓷器一千七百七十四件,连同国内外各博物馆的同类藏品包括在内,也还有相当可观的数量,却无一件宣德虫具。直到1993年景德镇出土青花残片,竟是21件的宣德蟋蟀罐,而且是故意砸碎的。

明人李贤《天顺日录》记载:“宣庙崩,太后即命将宫中一切玩好之物,不急之务,悉皆罢去。”是说当宣德驾崩后,其母张太后当场下令把宫中所有玩耍的东西全砸了,才造成现在青花蟋蟀罐的传世品非常罕见。

日本户栗美术馆藏有一个宣德青花瑞兽纹蛐蛐罐,至于拍卖会上,2001年北京中鸿信拍卖行拍卖过一只明宣德蓝釉龙凤纹蟋蟀罐,成交价为60万元;2003年北京华辰拍卖过一只明万历青花龙纹扇形蟋蟀盖罐,成交价为77000元。在2007年11月25日,于广州流花路中国大酒店丽晶殿举行的中国珍藏艺术精品拍卖会中,大明宣德青花蟋蟀罐,起拍价高达10,000,000 元!!2008年6月29日在厦门宝龙大酒店举行的厦门国拍秋季艺术品拍卖上,明宣德时期青花鹰雁纹蟋蟀罐拍卖品成交价高达200万元。

我看了2001年北京中鸿信拍卖行的拍卖图片,和林先生所藏蓝釉宣德蟋蟀罐一模一样。我今天所看所抚摸的是否就是非常稀罕的宣德蟋蟀罐。。。??















据说,在蟋蟀罐收藏领域,有这样一个排名:永乐官窑、赵子玉、淡园主人、静轩主人、红澄浆、白澄浆。由于永乐官窑以及赵子玉蟋蟀罐在目前的市场上已很难看到,因此明代的蟋蟀罐就成了珍品。目前存世最早的蟋蟀罐,应是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大明宣德年制仿宋贾氏珍玩醉茗痴人秘制”蟋蟀罐。

另有铜印、铜镜、外销瓷、紫砂大罐、紫砂盆等等,品种众多,也就不详述了。林先生各类收藏都有,尤喜铜器,宣德炉是他的最爱,家中藏有不少各类炉鼎。更为难得的,是他对自己的收藏非常熟悉,至少都做了记录和研究。

林先生是船务业者,负责东南亚、大亚洲地区。能有如此收藏,大可足不出户,消磨时光矣。更何况林先生花园中种有几百盆盆栽,时间更不充裕了。

一聊四小时,尽兴而归。

星期日, 六月 27, 2010

应接受双语比重不平等实施!!






















转载:小六会考新格式的商榷(2010-06-25)












● 何国元  


  读了有关今年小六华文会考新格式的报道,我和几位朋友不能没有忧虑。因为我们家中的小孩正赶上这个新改变,是幸还是不幸,有待分晓。

  从新闻背景的详述,我们知道教育部用心良苦,在2004年成立华文课程及教学法检讨委员会,还有万人调查,才决定改革方案。课程内容为来自不同语言背景的学生量身定制教学单元,适合不同学生的语文能力,采用单元式教学法;再加上种种灵活有新意的教学法,务使学生对华文学习产生兴趣。

  但在热爱学习华文的过程后,孩子最终要面对学校考试和会考这一关。这两年来,我们在督促小孩准备应付学校华文考试时,就发现新的考试格式,令孩子越考越沮丧,渐渐地,学习华文的兴趣又减低了。

  理论上,新格式是减少“死记硬背”的题型,着重测试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但我们看过一些学校的年中,年终考题,以及坊间编写的语文练习,发现“普通华文”试卷有四篇阅读理解,一共有20道题,在90分中占了48分。“高级华文”试卷有两篇阅读理解,一共14题,在60分中占40分,都是用不同方式考核,问题包括高层次思维能力的考查,如要考生填写表格、完成思维导图,比较不同的情况,问为什么,或问篇章中某句话的意思。考生必须推断文章中的隐含信息,加以分析、评价。 
 
  撇开语文应用,短文填空,完成对话三个部分,单要细读这几篇阅读理解已费时不少,还要消化其中内容,回答问题,想是容易,做起来很难。由于要有思考题,问题常常问得拐弯抹角,真的要经过一番“思考“才能回答。有些学校的理解包含一番哲理,我们做家长要看三四遍,有时还看不懂,何况是小学生?

  这种出题方式,如果不细心设计,还会矫枉过正,变成不是考语文能力,而是考知识或思想深度。报章登了一段,要考生改正错误的划线词语,写出正确答案:“这些物品都在蔡厝港乡村 理事会举办的嘉年华会上售卖”, 问了一位华文老师才知道答案是 :市镇。

  这到底是考语文还是考知识?

  会考在即,我们恳请教育部有关部门,注意出题与评卷。重创意重思考是对的,但我们不可忽略测试的目的和根本。


作者是本地某综合医院的主任专科医生





语文报导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