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三月 25, 2008

史颂簋拓片


  另外一件我近来收下的,就是这件史颂簋拓片。

  这是历史上著名的“史颂簋”,食器,西周晚期(或谓恭王时期)(公元前841—828)作。现藏上海博物馆,重9350克。有长篇铭文,记载了史颂受命视察苏国,掌握并实行苏氏之法。针对拓片测量,这件器皿口径21.5cm,腹径28cm,器高26cm,器宽:40.5cm,盖高:15.5cm。铭文六行,63字,重文2:

  “惟三年五月丁子王才(在)宗周令史颂德稣□友里君百生(姓)帅偶盩于成周休有成事稣宾(傧)章(璋)马四匹吉金用乍(作)□彜颂其万年无疆日□(将)天子□令(命)子子孙孙永宝用”。

  史颂簋和史颂鼎的铭文是一模一样的,只有字形的细小差别和书写笔画的细微不同而已。

  我手头上这幅挂轴,共有两片拓片,书写笔画有点不同。为什么有两片?(猜测是盖内、簋底各有文字。)鉴于手上资料不够,原件没在上海博物馆看过,只好在这里求教于方家了。

  另,网上找到的史颂簋照片,是没有盖的。为什么?

  拓片的书法在线条、结构、体势等方面上都表现出高度成熟、规范和持重的特点,这时期的金文,可以说达到金文书写最辉煌的阶段了。





  这就是史颂簋的样子了。



  另有史颂鼎,资料说:食器,西周宣王时期,今藏上海博物馆。有长篇铭文,记载了史颂受命视察苏国,掌握并实行苏氏之法。史颂鼎的特征是:大立耳,垂腹,近平底,三蹄足。口沿下、腹和足上分饰变形兽体卷曲纹、波曲纹、兽面纹。

 据手头上的上海书画出版社《两周金文选》,史颂鼎铭文6行,63字,重文二。器高37.3厘米,口径35.7厘米,腹径16.3厘米。潘祖荫、吴式芬、吴大澂、刘心源、邹安、郭沫若、刘体智、罗振玉、吴荣光、方濬益、白川静等人皆有著录。

  《史颂鼎》本为潘祖荫(1830-1890)所有。潘祖荫,清人。字伯寅,号郑,小字凤笙。清代苏州府吴县人。状元宰辅潘世恩之孙。其父潘曾绶,字绂庭,道光举人,官至内阁侍读,封光禄大夫,年未艾致仕,卒赠三品卿衔。西周史颂鼎、大盂鼎和克鼎是潘家三宝。

  网上搜查所得,史颂鼎的样子是这样的:





《两周金文选》的史颂鼎拓片是这样的:


  如此好的青铜剑和青铜器拓片,就算在拍卖中也不常见。所以,自收下至今,虽然口袋轻了,心里还是喜滋滋的。:》

3 条评论:

Unknown 说...

我不熟悉博客,不知道这帖子贴出来多久了。我是搜到的。博主的藏品是好东西。似这种簋原本是应该有盖子的,上博那件只是丢了盖子。您这件藏品是全的。簋通常不会只有一件,有两件或再多几件同式同铭的存世都很正常。藏品若出让请告诉我13601183189,许。

什么花开在桂树身旁,我闻到了淡淡的幽香。 说...

感谢金的留言和资讯,藏品暂不出让,抱歉。有机会,请多多指教。

Unknown 说...

海派画家朱偁与任薰的一幅画里面也有这史颂簋的帖子(参:晚清民初绘画选 (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 1997),42-3).是1872年画的。不知史颂簋是否潘家收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