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送来清道人五言隶书对联,让我考虑。挂在我家一个多月了,最后还是原件退回。
价钱是退回原因其一,再来就是和这对对联没有缘分,看了一个多月,还是无法培养起感情,总觉得它缺了什么,所以不收了。
清道人的个人介绍如下:
本名李瑞清(1867-1920)﹐清末书法家,江西临川人。字仲麟﹐号梅庵﹐又号梅痴。清光绪二十年进士﹐选庶吉士。后改道员﹐分江苏摄江宁提学使﹐兼两江师范学堂监督﹐在任期间﹐他提倡艺术教育﹐特设国画﹑手工科。
辛亥革命后匿居上海﹐易儒服为道装﹐自署“清道人”﹐鬻书画为生。张勋复辟时﹐曾授学部侍郎。
其诗宗汉魏﹐下涉陶谢。书各体皆工﹐尤好篆隶﹐尝谓“作篆必目无二李﹐神游三代字乃佳。”有《梅庵诗文集》﹑《清道人遗集》行世。
清道人在其《自论》中有述﹕“余自幼训诂﹐鑽究六书﹐考览鼎彝﹐喜其瑰伟﹐遂习大篆﹐随笔诘屈。未能婉通。长学两汉碑碣﹐差解平直﹐年二十六习今隶﹐博综六朝﹐既乏师承﹐但凭意拟﹐笔性沉□﹐心与手舞﹐每临一碑﹐步趋恐失﹐桎梏于规矩﹐缚绁于毡墨﹐指爪摧折﹐忘其疲劳。光绪甲辰﹐看云黄山﹐观澜沧海﹐忽有所悟。”
清道人对书法常提出两个标帜﹐一是求篆于金﹐二是求分于石。所谓求篆于金就是说篆书应从鼎彝入手﹐学书不学篆﹐犹如文家不通经﹐他对大篆是如此推崇。所谓求分于石﹐实乃由两汉至六朝﹐碑碣墓志﹐层出不穷﹐学习分隶﹐舍此实无其他途径可寻。
清道人喜临郑文公并习《散氏盘》﹐还说“他日学书有悟﹐当知古人无不从鼎彝出”。
书画大师张大千曾向清道人学书法,清道人的侄儿李健与学生胡小石更成为其书法继承人﹐形成“李派”亦即“梅庵派”。胡小石的书法我没有机会收藏,倒是李健的草书,曾在我工百书室住过。
价钱是退回原因其一,再来就是和这对对联没有缘分,看了一个多月,还是无法培养起感情,总觉得它缺了什么,所以不收了。
清道人的个人介绍如下:
本名李瑞清(1867-1920)﹐清末书法家,江西临川人。字仲麟﹐号梅庵﹐又号梅痴。清光绪二十年进士﹐选庶吉士。后改道员﹐分江苏摄江宁提学使﹐兼两江师范学堂监督﹐在任期间﹐他提倡艺术教育﹐特设国画﹑手工科。
辛亥革命后匿居上海﹐易儒服为道装﹐自署“清道人”﹐鬻书画为生。张勋复辟时﹐曾授学部侍郎。
其诗宗汉魏﹐下涉陶谢。书各体皆工﹐尤好篆隶﹐尝谓“作篆必目无二李﹐神游三代字乃佳。”有《梅庵诗文集》﹑《清道人遗集》行世。
清道人在其《自论》中有述﹕“余自幼训诂﹐鑽究六书﹐考览鼎彝﹐喜其瑰伟﹐遂习大篆﹐随笔诘屈。未能婉通。长学两汉碑碣﹐差解平直﹐年二十六习今隶﹐博综六朝﹐既乏师承﹐但凭意拟﹐笔性沉□﹐心与手舞﹐每临一碑﹐步趋恐失﹐桎梏于规矩﹐缚绁于毡墨﹐指爪摧折﹐忘其疲劳。光绪甲辰﹐看云黄山﹐观澜沧海﹐忽有所悟。”
清道人对书法常提出两个标帜﹐一是求篆于金﹐二是求分于石。所谓求篆于金就是说篆书应从鼎彝入手﹐学书不学篆﹐犹如文家不通经﹐他对大篆是如此推崇。所谓求分于石﹐实乃由两汉至六朝﹐碑碣墓志﹐层出不穷﹐学习分隶﹐舍此实无其他途径可寻。
清道人喜临郑文公并习《散氏盘》﹐还说“他日学书有悟﹐当知古人无不从鼎彝出”。
书画大师张大千曾向清道人学书法,清道人的侄儿李健与学生胡小石更成为其书法继承人﹐形成“李派”亦即“梅庵派”。胡小石的书法我没有机会收藏,倒是李健的草书,曾在我工百书室住过。
李健(1881-1956)字仲乾,别署鹤然居士,江西临川(今抚州)人,寄居上海,李瑞清之侄。两江师范学校国画手工科毕业,清末拔贡。曾做过内阁中书的小官。后即从事教育事业。于学无所不窥。真、草、篆、籀无不工,惟气魄稍嫌、薄弱。偶以书法作人物、花卉、山水,均饶有佳趣。通金石,擅治印,所作谦和纯正,蔼然长者之风。
历任湖南长沙师范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席,又曾任职南洋槟榔屿师范大学。解放后,进入上海中国画院为画师。著有《中国书法史》、《书法通论》、《金石篆刻研究》。
我在刚学治印之时,开始买的几本参考书中,有一本就是李健的《金石篆刻研究》。那已经是1984年的旧事了。书中只注明“卧龙山人编著”,我查了好久,都不知道作者是谁。后见书中金石摹本上常有题“鹤然”者,才猜测可能是他。
李健这张条幅,是在槟城怡斋收到的。2005年居上海,囊中羞涩,只好变卖书画过活。李健这幅草书,就是当年转让出手的几件收藏之一。
转眼成烟霞,人生不就如此?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