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三月 10, 2007

道德沦丧?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手机》观后之反思

  手机的隐秘性,在于可自己保管,只有自己可以看,可删除,可以改为震动,信息传得神不知,鬼不觉,可大胆的打情骂俏,撒谎脸红而遥远的对方不察觉,环境不方便时可以不接电话,等等等。

  但是,男人偷情,不是因为手机的出现,通讯的方便,而是人类(男人?)对性的欲望与不忠的本性。我想,这是在分析这部电影时所应有的认识。


《手机》背后所隐藏的讯息:

  手机是现今社会中几乎人人皆有之通讯工具,而谁敢保证自己的手机里没有藏着秘密?这部电影着实如一枚手雷,炸得人人拥手机而自危。我以为这部电影成功的地方,就是利用了现代人的共同工具,揭发了现代人的一般丑陋面貌,准确的掌握了时代的脉搏和人类的共同性,把生活中平常却敏感的话题点出。在商言商,这是一部出色成功的商业电影,敏感度一流;但对于所谓知名度甚高的创作者,我们对冯小刚和刘震云组合的电影,是不是能有点文化或思想上的要求?
电影的产生,先要有剧本,剧本亦是一种文学样式。剧本的产生,乃基于编者和导演的意识,而意识的源头之一是为人性。因此,在提升人性,调适人生上,它能否让观众有反思的空间?举凡文学名著,其内在精神皆为传递正面价值观或积极奋斗的生活态度。(注1)《手机》打的是贺岁影片,标明是商业电影,自然无需强调其反面的意义。观众在观赏电影嘻哈之后,是懔然警惕自己要善加隐藏手机里的“不道德”讯息?还是开始注意伴侣“来历不明”的讯息?或反思社会道德风气之沦丧?相信观众一般上无法针对电影的反面意义做出应有的判断,因散场后,大家都已手心冒汗,或已将责任全交给手机了。

  无庸置疑,这是一部直指人心人性问题的电影。人心人性自古如此,也毋庸忌讳,有差别的,只是凭借高科技利器,使得人心人性的表现技巧更见多样化而已。

  手机,作为科技中的一个新产品,是一直在改变其形式的,而在科技的变动中,随着变动的(或是自古以来皆不变的),是人性的劣根性,是对“性” 病态的驱使力,对伴侣潜意识里的不忠,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染指。所以,表面上影片中所发生的一切皆是手机所惹起的祸端,但这岂只单单是“手机”这种无意识的高科技产品所能概括得了的?影片中,从严守一用手机毫无忌惮的从事偷情活动,受到伤害后把手机丢进火里,到最后经由刘彩云的手再次出现在他的面前,宣示了不忠良心的逃无可逃!这除了说明手机无处不在外,也说明了负面人性的无所不在,难以消除。就算你如何的逃避,到最后还是得面对它。

电影角色的心理层面:

  面对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下来,尝试利用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对心理学上的批评,分析《手机》可能承载的讯息。

  主角严守一的角色耐人寻味。我们不妨从三个层面来分析这个人:

  首先,他是一个正常的城市居民,有正当的工作和家庭。其次,他因工作性质的关系,成为一个公众人物。他有甚高的曝光率,一举一动、所做的评论等皆受全国观众所注意与吸收,甚至参考。这是超出他身为一个普通人能力所能掌控的范围。往好的方面想,他有能力改良风俗、净化社会;往坏的方面参考,他的言行举止将会败坏人心,沦丧道德,这可是人类社会中极少超人表现的典型例子。身为丈夫、员工及公众人物,严守一表现出自己在家庭里和职业上的正常与正当。

  最后,我们来看看他工作和在家里之间的夹缝时间,那是他的偷情时间。压抑不住自己对性的要求,不管是为了表现自己的能力,还是忍不住对其他异性的好奇心,或是身不由己,抵受不了异性的诱惑,严守一的私生活是大多数男性潜意识的具体化表现。

  用佛洛伊德现代心理学对人类心理三分法(tripartition)来剖析严守一,在外偷情的严守一是人类意底(Id)的表现,“意底不知价值,不明善恶,不懂道德”,“是人类一切侵犯与欲求的根源,它的功能是满足人类求乐的本能,无视社会的礼俗,合法的伦理,或道德的约束。如果不加管制,它会驱使我们去做任何事――毁灭甚至自毁――以满足它的求乐冲动。意底不管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它只顾本能的满足,不顾后果。”

  相反于意底的危险潜势,超自我(Super-Ego)则是“道德的检察官,良知与自尊的信托者”,“负责抑制或禁止意底的冲动,将那些不受社会欢迎的求乐冲动,予以阻断或推回到潜意识里面去”。

  而在“内在世界的欲求”和“外在世界的仲裁”之间的,则是代表理性与审慎的自我(Ego),那是属于妻子家庭的严守一。简而言之,意底可使我们变为野兽,超自我可使我们有如天使,而自我则使我们成为永远健全的人类,因为它可平衡上面两种相反的势力。严守一在这三种势力之间玩钢索,如履薄冰,崩溃是可以预见的。要知道,严守一之无法调和两种之间的势力,在于人类道德的不允许,在于他对手机的高度信任,结果,是助他犯罪,令他倍感满意的手机出卖了他。

  分析这部电影,我想,它首先要表述的是,严守一的问题即是每个人的问题,滥用工具,所有的人都有严守一的悲惨命运。在性开放和经济开放的现代中国社会(这也是世界各国所面对的问题),饱食思淫欲,个人所能表现的机会及接触面的广泛,绝不是以前封闭社会所能想像得到的。早年那种艰苦的农业社会生活方式,普罗大众一视同仁的刻板印象;那种压抑太多人性本能的道德体系,不肯把无可避免的“色”“性”视作人类身心结构一部分的结果,注定在突然的获得高人一等的地位后,对早年的过度压抑做出了反动。电影作出了预告,严守一的悲剧也将是整个社会的悲剧,因为人们对应付外在或内心世界的实际状况上,还没有受到适当的教育。从严守一少年时期到他中年时期,短短的十几年间,社会的变化如此之大,思想认识没有获得适当的调整,乱象因而产生,道德因此崩溃。

  扩而大之,严守一对爱情的不忠,武月对严守一的算计,是人类意底的邪恶表现;于文娟、沈雪、费墨妻对严守一及费墨出轨的反制,是人类对超自我的拥护,对意底的处罚。至于费墨所代表的,则是一种自我的缓和。他接受现实原则的约束,尽力的在意底和超自我之间实施一种健全的平衡,但最终因自身能力的薄弱而失败了。(注2)


尾声:

  孔子的时代,“道德沦丧”已是孔氏学说中强调的话题,而几千年以来,发出这类感叹的,无一朝代不有之。我们总是厚古薄今,强调古人的道德,抨击当今的沦丧,但讽刺的是,再后来的人竟称我们的沦丧为道德,称他们的社会风气为沦丧。由此观之,我们的道德要沦丧到什么程度,才能称为“沦丧”?更或者,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沦丧”二字?


注1:参“以人性切剖供文学批评参考”pg. 153-165。杨昌年《十二重楼月自      
   明――文学评论选集》,汉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2月29日初版
 
注2:参考:“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文学欣赏与批
评》: Wiffred L. Guerin, John R. Willingham, Earle C. Labor, Lee Morgan 编,
徐进夫 译;pg. 95—130 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  1986年9月十版


其他参考资料(网页资料,有者无姓名。):

1 《手机》:我们这个时代的圣物   冯铮
2 《手机》:关于空间的寓言   张秋红
3 从《手机》看冯氏哲学思想:肯定话里有话  晃晃
4 转型的阵痛:《手机》与冯小刚
5 从《手机》看中国的现实问题   mjs
6 《手机》,今天你说谎了么    非凡猪
7 也谈《手机》,冯导的深刻转变   ss1529
8 这到底是怎么了:《手机》观感   hanning008
9 《手机》:与时不进的冯氏喜剧   红警苏红不懂爱
10 离开《实话实说》之后最痛快的一次倾诉:何东、崔永元访谈录
11 崔永元:我就是要用道德严厉审判《手机》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