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三月 27, 2007
星期日, 三月 25, 2007
从中国爱情诗中看中国人的爱情信物
中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从早期的《诗经》开始,爱情诗就占了诗词中很大的一部分。从这大量的爱情诗中,我们可以窥见古人的爱情信物繁多,丰富多变,令人无法划下范围。可以这么说:陶醉在爱情中的男女,随手拈来,皆可成为爱情信物。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悦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邶风·静女》]“彤管”不知何物,大概是一种笔。朱熹说:“未详何物,盖相赠以结殷勤之意耳。”[《诗经集传》]。“柔荑”则是尚未从茅草叶苞中秀出的嫩穗。上古民风纯朴,相赠皆出于自然。
“我既媚君姿,君亦悦我颜。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何以致殷勤,约指一双银。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何以致扣扣,香囊系肘后。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何以结恩情,佩玉缀罗缨。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何以结相於,金簿画搔头。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何以答欢欣,纨素三条裙。何以结愁悲,白绢双中衣。”[曹魏建安·繁钦《定情诗》]这里,定情物已变成名贵的金环、约指、耳璫、香囊、跳脱、玉佩、双针绣、搔头、钗、纨素裙、中衣。《万首唐人绝句·卷10》施肩吾《定情樂》其一:“敢嗟君不憐,自是命不諧;著破三條裙,却還雙股釵。”其二:“感郎雙條脱,新破八幅綃;不惜榆莢錢,買人金步搖。”这些,当然都是从繁钦《定情诗》中衍生而来,成为文人贵族的标准定情物了。
張衡《四愁詩》:“我所思兮在泰山,欲往從之梁父艱,側身東望涕霑翰。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瑶。路遠莫致倚逍遥,何為懷憂心煩勞。”二思曰:“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從之湘水深,側身南望涕霑襟。美人贈我金琅玕,何以報之雙玉盤。路遠莫致倚惆悵,何為懷憂心煩傷。”三思曰:“我所思兮在漢陽,欲往從之隴阪長,側身西望涕霑裳。美人贈我貂襜褕,何以報之明月珠。路遠莫致倚踟蹰,何為懷憂心煩紆。”四思曰:“我所思兮在雁門,欲往從之雪雰雰,側身北望涕霑巾。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路遠莫致倚增歎,何為懷憂心煩惋。”从本诗归纳出,“金錯刀、英瓊瑶、金琅玕、雙玉盤、貂襜褕、明月珠、錦繡段、青玉案”等等名贵事物,都是定情礼物。到了明、顧起元《幽思賦》中:“我所思兮在鍾山,欲往從兮江水潺。美人贈我兮玉如意,何以報兮合驩被。浮雲駛兮西北馳,春草萋萋兮王孫歸。”又加多了“玉如意、合驩被”。
《瘐开府集笺注·卷五:題結綫袋子》:“交絲結龍鳳,鏤彩織雲霞;一寸同心縷,千年長命花。”《乐府诗集·卷17》梁文帝《有所思》:“誰言生離久,適意與君别;衣上芳猶在,握裏書未滅。腰中雙綺帶,夢為同心結;常恐所思露,瑶蕐未忍折。”同心结成了爱情的象徵,代表恋人的永结同心。
《王司马集·卷八》:“黄金合裏盛紅雪,重結香羅四出花;一一傍邊書勅字,分明送與大臣家。”《御定全唐诗·卷683》韩偓《雜言诗·玉合》:“羅嚢繡兩鳳皇,玉合雕雙鸂鷘。中有蘭膏漬紅豆,毎囬拈著長相憶。長相憶,經㡬春。人悵望,香氤氲。開緘不見新書迹,帶粉猶殘舊淚痕。”“合、玉合”,和《长恨歌传》里明皇的“授金钗钿合以固之”中的盒子,应是同一类的事物,也都是定情之物。
《乐府诗集·定情篇》载唐·喬知之:“妾有秦家鏡,寳匣装珠璣,鑑來年二八,不記易隂暉。妾無光寂寂,委照影依依;今日持為贈,相識莫相違。”李白《代美人愁鏡》:“美人贈此盤龍之寶鏡,燭我金縷之羅衣,時將紅袖拂明月,為惜普照之餘輝。影中金鵲飛不滅,臺下青鸞思獨絶。藁砧一别若箭弦,去有日來無年。狂風吹却妾心斷,玉筯幷墮菱花前。”元、李裕《定情篇》:“願作雲臺鏡,團圓誓不亏;朝朝綺窗裏,相對畫蛾眉。”铜镜,是团圆的象征,有情人莫不希望能像团镜之不亏。《东坡词》载有《蝶恋花(佳人)》:“一顆櫻桃樊素口,不愛黄金,只愛人長乆。學畫鴉兒猶未就,眉尖已作傷春皺。撲蝶西園隨伴走,花落花開,漸解相思瘦。破鏡重圓人在否,章臺折盡青青柳。”《说郛·卷80》所载孟棨《本事詩·情感第一》乐昌公主破镜重圆故事,家喻户晓,正是赋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寓意。2003年江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玉山程家墩遗址发掘出半枚铜镜,证明将“破镜”入葬的习俗在唐代开元年间就已出现。1998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樟树经楼镇清理了十余座明清墓葬,竟发现有一半墓葬随葬半枚铜镜。可见铜镜作为夫妻之间的爱情信物,至死不渝,生死相随。
唐·徐寅《徐正字诗赋·尚書筵中咏紅手帕》:“鶴綾三尺曉霞濃,送與東家二八容;羅帯繡裙輕好繫,藕絲紅縷細初縫。别来拭淚遮桃臉,行去包香墮粉胸;無事把將纒皓腕,為君池上折芙蓉。”南宋许棐《梅屋集·帕子》:“萬縷縱横知妾恨,一方輕薄似郎恩;多時不繫纖腰舞,却對花前拭淚痕。”手帕,明清称做汗巾儿,也是恋人用来表明心迹的信物。
说到手帕,就不由得令人想起著名的前秦符坚建元年间苏若兰的五彩回文诗锦帕《璇玑图》。据说苏若兰的《璇玑图》只用了841个字,就把数百首情诗编织成回文诗锦帕,托人带给负心的丈夫连波,使得丈夫幡然醒悟,将妻子接来团圆。《璇玑图》,又不只是手帕那么简单了。
《乐府诗集·卷76》扬方《合欢诗五首》之一:“虎嘯谷風起,龍躍雲景浮,同聲好相應,同氣自相求。我情與子親,譬如影追軀,食共同根穗,飲共連理杯。衣共雙絲絹,寢共無縫裯,居願接膝坐,行願攜手趨。子静我不動,子遊我不畱,齊彼同翼鳥,譬彼比目魚。情至斷金石,膠漆未為牢,但願長無别,合形作一軀。生為併身物,死為同棺灰,秦氏自言至,我情不可儔。”在这首爱情诗的描述中,虽然没有提到什么特定的信物,但仔细读来,却样样都是信物。同根穗、連理杯、雙絲絹、無縫裯等等日常使用之物,如影随形,触目皆是,缠绵悱恻,令人动容。
其他如陳子昂《鴛鴦篇》:“聞有鴛鴦綺,復有鴛鴦衾,持爲美人贈,勗此故交心。”用了“鴛鴦綺、鴛鴦衾”。張邦奇《感遇》:“我昔見媺人,婉孌容色好。貽我瓊玉鈎,願言佩終老。我來旣已晚,美人逝不返。薄帷明月夜,使我心悽惋。芳蘭何葳蕤,采之將遺誰。感彼媺人贈,銜恩空淚垂。”“瓊玉鈎”是,“芳蘭”也未尝不是信物。
鄭方坤《全闽诗话·莆田女鬼》记载:“萬厯初,莆田有王太守良臣者,築園亭郊外,且傾圯矣。崇禎中,邑諸生梁鼎鐘假為學舎,有女夜至,自稱太守女。鼎鐘與之定情,逾三年,一夕别去,作詩以贈生,曰:‘側側復力力,與君長嘆息;出入自苦愁,單情還相憶’。”持赠诗词歌赋,历史上车载斗量,却是数不胜数了。
中国定情物的使用,从彤管、柔荑,到金环、约指、耳璫、香囊、跳脱、玉佩、双针绣、搔头、钗、纨素裙、中衣、同心结、钿合、铜镜、手帕、鴛鴦綺、鴛鴦衾等等,甚至指月为媒,定江为证,风花雪月,花木草虫,莫不可以成为情人眼中的定情物。孟簡《詠歐陽行周事》中有句:“即日相交歡,定情非一詞;結念誓青山,生死不變易。”古人之浪漫,实胜过今人。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悦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邶风·静女》]“彤管”不知何物,大概是一种笔。朱熹说:“未详何物,盖相赠以结殷勤之意耳。”[《诗经集传》]。“柔荑”则是尚未从茅草叶苞中秀出的嫩穗。上古民风纯朴,相赠皆出于自然。
“我既媚君姿,君亦悦我颜。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何以致殷勤,约指一双银。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何以致扣扣,香囊系肘后。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何以结恩情,佩玉缀罗缨。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何以结相於,金簿画搔头。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何以答欢欣,纨素三条裙。何以结愁悲,白绢双中衣。”[曹魏建安·繁钦《定情诗》]这里,定情物已变成名贵的金环、约指、耳璫、香囊、跳脱、玉佩、双针绣、搔头、钗、纨素裙、中衣。《万首唐人绝句·卷10》施肩吾《定情樂》其一:“敢嗟君不憐,自是命不諧;著破三條裙,却還雙股釵。”其二:“感郎雙條脱,新破八幅綃;不惜榆莢錢,買人金步搖。”这些,当然都是从繁钦《定情诗》中衍生而来,成为文人贵族的标准定情物了。
張衡《四愁詩》:“我所思兮在泰山,欲往從之梁父艱,側身東望涕霑翰。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瑶。路遠莫致倚逍遥,何為懷憂心煩勞。”二思曰:“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從之湘水深,側身南望涕霑襟。美人贈我金琅玕,何以報之雙玉盤。路遠莫致倚惆悵,何為懷憂心煩傷。”三思曰:“我所思兮在漢陽,欲往從之隴阪長,側身西望涕霑裳。美人贈我貂襜褕,何以報之明月珠。路遠莫致倚踟蹰,何為懷憂心煩紆。”四思曰:“我所思兮在雁門,欲往從之雪雰雰,側身北望涕霑巾。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路遠莫致倚增歎,何為懷憂心煩惋。”从本诗归纳出,“金錯刀、英瓊瑶、金琅玕、雙玉盤、貂襜褕、明月珠、錦繡段、青玉案”等等名贵事物,都是定情礼物。到了明、顧起元《幽思賦》中:“我所思兮在鍾山,欲往從兮江水潺。美人贈我兮玉如意,何以報兮合驩被。浮雲駛兮西北馳,春草萋萋兮王孫歸。”又加多了“玉如意、合驩被”。
《瘐开府集笺注·卷五:題結綫袋子》:“交絲結龍鳳,鏤彩織雲霞;一寸同心縷,千年長命花。”《乐府诗集·卷17》梁文帝《有所思》:“誰言生離久,適意與君别;衣上芳猶在,握裏書未滅。腰中雙綺帶,夢為同心結;常恐所思露,瑶蕐未忍折。”同心结成了爱情的象徵,代表恋人的永结同心。
《王司马集·卷八》:“黄金合裏盛紅雪,重結香羅四出花;一一傍邊書勅字,分明送與大臣家。”《御定全唐诗·卷683》韩偓《雜言诗·玉合》:“羅嚢繡兩鳳皇,玉合雕雙鸂鷘。中有蘭膏漬紅豆,毎囬拈著長相憶。長相憶,經㡬春。人悵望,香氤氲。開緘不見新書迹,帶粉猶殘舊淚痕。”“合、玉合”,和《长恨歌传》里明皇的“授金钗钿合以固之”中的盒子,应是同一类的事物,也都是定情之物。
《乐府诗集·定情篇》载唐·喬知之:“妾有秦家鏡,寳匣装珠璣,鑑來年二八,不記易隂暉。妾無光寂寂,委照影依依;今日持為贈,相識莫相違。”李白《代美人愁鏡》:“美人贈此盤龍之寶鏡,燭我金縷之羅衣,時將紅袖拂明月,為惜普照之餘輝。影中金鵲飛不滅,臺下青鸞思獨絶。藁砧一别若箭弦,去有日來無年。狂風吹却妾心斷,玉筯幷墮菱花前。”元、李裕《定情篇》:“願作雲臺鏡,團圓誓不亏;朝朝綺窗裏,相對畫蛾眉。”铜镜,是团圆的象征,有情人莫不希望能像团镜之不亏。《东坡词》载有《蝶恋花(佳人)》:“一顆櫻桃樊素口,不愛黄金,只愛人長乆。學畫鴉兒猶未就,眉尖已作傷春皺。撲蝶西園隨伴走,花落花開,漸解相思瘦。破鏡重圓人在否,章臺折盡青青柳。”《说郛·卷80》所载孟棨《本事詩·情感第一》乐昌公主破镜重圆故事,家喻户晓,正是赋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寓意。2003年江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玉山程家墩遗址发掘出半枚铜镜,证明将“破镜”入葬的习俗在唐代开元年间就已出现。1998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樟树经楼镇清理了十余座明清墓葬,竟发现有一半墓葬随葬半枚铜镜。可见铜镜作为夫妻之间的爱情信物,至死不渝,生死相随。
唐·徐寅《徐正字诗赋·尚書筵中咏紅手帕》:“鶴綾三尺曉霞濃,送與東家二八容;羅帯繡裙輕好繫,藕絲紅縷細初縫。别来拭淚遮桃臉,行去包香墮粉胸;無事把將纒皓腕,為君池上折芙蓉。”南宋许棐《梅屋集·帕子》:“萬縷縱横知妾恨,一方輕薄似郎恩;多時不繫纖腰舞,却對花前拭淚痕。”手帕,明清称做汗巾儿,也是恋人用来表明心迹的信物。
说到手帕,就不由得令人想起著名的前秦符坚建元年间苏若兰的五彩回文诗锦帕《璇玑图》。据说苏若兰的《璇玑图》只用了841个字,就把数百首情诗编织成回文诗锦帕,托人带给负心的丈夫连波,使得丈夫幡然醒悟,将妻子接来团圆。《璇玑图》,又不只是手帕那么简单了。
《乐府诗集·卷76》扬方《合欢诗五首》之一:“虎嘯谷風起,龍躍雲景浮,同聲好相應,同氣自相求。我情與子親,譬如影追軀,食共同根穗,飲共連理杯。衣共雙絲絹,寢共無縫裯,居願接膝坐,行願攜手趨。子静我不動,子遊我不畱,齊彼同翼鳥,譬彼比目魚。情至斷金石,膠漆未為牢,但願長無别,合形作一軀。生為併身物,死為同棺灰,秦氏自言至,我情不可儔。”在这首爱情诗的描述中,虽然没有提到什么特定的信物,但仔细读来,却样样都是信物。同根穗、連理杯、雙絲絹、無縫裯等等日常使用之物,如影随形,触目皆是,缠绵悱恻,令人动容。
其他如陳子昂《鴛鴦篇》:“聞有鴛鴦綺,復有鴛鴦衾,持爲美人贈,勗此故交心。”用了“鴛鴦綺、鴛鴦衾”。張邦奇《感遇》:“我昔見媺人,婉孌容色好。貽我瓊玉鈎,願言佩終老。我來旣已晚,美人逝不返。薄帷明月夜,使我心悽惋。芳蘭何葳蕤,采之將遺誰。感彼媺人贈,銜恩空淚垂。”“瓊玉鈎”是,“芳蘭”也未尝不是信物。
鄭方坤《全闽诗话·莆田女鬼》记载:“萬厯初,莆田有王太守良臣者,築園亭郊外,且傾圯矣。崇禎中,邑諸生梁鼎鐘假為學舎,有女夜至,自稱太守女。鼎鐘與之定情,逾三年,一夕别去,作詩以贈生,曰:‘側側復力力,與君長嘆息;出入自苦愁,單情還相憶’。”持赠诗词歌赋,历史上车载斗量,却是数不胜数了。
中国定情物的使用,从彤管、柔荑,到金环、约指、耳璫、香囊、跳脱、玉佩、双针绣、搔头、钗、纨素裙、中衣、同心结、钿合、铜镜、手帕、鴛鴦綺、鴛鴦衾等等,甚至指月为媒,定江为证,风花雪月,花木草虫,莫不可以成为情人眼中的定情物。孟簡《詠歐陽行周事》中有句:“即日相交歡,定情非一詞;結念誓青山,生死不變易。”古人之浪漫,实胜过今人。
星期六, 三月 10, 2007
道德沦丧?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手机》观后之反思
手机的隐秘性,在于可自己保管,只有自己可以看,可删除,可以改为震动,信息传得神不知,鬼不觉,可大胆的打情骂俏,撒谎脸红而遥远的对方不察觉,环境不方便时可以不接电话,等等等。
但是,男人偷情,不是因为手机的出现,通讯的方便,而是人类(男人?)对性的欲望与不忠的本性。我想,这是在分析这部电影时所应有的认识。
《手机》背后所隐藏的讯息:
手机是现今社会中几乎人人皆有之通讯工具,而谁敢保证自己的手机里没有藏着秘密?这部电影着实如一枚手雷,炸得人人拥手机而自危。我以为这部电影成功的地方,就是利用了现代人的共同工具,揭发了现代人的一般丑陋面貌,准确的掌握了时代的脉搏和人类的共同性,把生活中平常却敏感的话题点出。在商言商,这是一部出色成功的商业电影,敏感度一流;但对于所谓知名度甚高的创作者,我们对冯小刚和刘震云组合的电影,是不是能有点文化或思想上的要求?
电影的产生,先要有剧本,剧本亦是一种文学样式。剧本的产生,乃基于编者和导演的意识,而意识的源头之一是为人性。因此,在提升人性,调适人生上,它能否让观众有反思的空间?举凡文学名著,其内在精神皆为传递正面价值观或积极奋斗的生活态度。(注1)《手机》打的是贺岁影片,标明是商业电影,自然无需强调其反面的意义。观众在观赏电影嘻哈之后,是懔然警惕自己要善加隐藏手机里的“不道德”讯息?还是开始注意伴侣“来历不明”的讯息?或反思社会道德风气之沦丧?相信观众一般上无法针对电影的反面意义做出应有的判断,因散场后,大家都已手心冒汗,或已将责任全交给手机了。
无庸置疑,这是一部直指人心人性问题的电影。人心人性自古如此,也毋庸忌讳,有差别的,只是凭借高科技利器,使得人心人性的表现技巧更见多样化而已。
手机,作为科技中的一个新产品,是一直在改变其形式的,而在科技的变动中,随着变动的(或是自古以来皆不变的),是人性的劣根性,是对“性” 病态的驱使力,对伴侣潜意识里的不忠,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染指。所以,表面上影片中所发生的一切皆是手机所惹起的祸端,但这岂只单单是“手机”这种无意识的高科技产品所能概括得了的?影片中,从严守一用手机毫无忌惮的从事偷情活动,受到伤害后把手机丢进火里,到最后经由刘彩云的手再次出现在他的面前,宣示了不忠良心的逃无可逃!这除了说明手机无处不在外,也说明了负面人性的无所不在,难以消除。就算你如何的逃避,到最后还是得面对它。
电影角色的心理层面:
面对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下来,尝试利用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对心理学上的批评,分析《手机》可能承载的讯息。
主角严守一的角色耐人寻味。我们不妨从三个层面来分析这个人:
首先,他是一个正常的城市居民,有正当的工作和家庭。其次,他因工作性质的关系,成为一个公众人物。他有甚高的曝光率,一举一动、所做的评论等皆受全国观众所注意与吸收,甚至参考。这是超出他身为一个普通人能力所能掌控的范围。往好的方面想,他有能力改良风俗、净化社会;往坏的方面参考,他的言行举止将会败坏人心,沦丧道德,这可是人类社会中极少超人表现的典型例子。身为丈夫、员工及公众人物,严守一表现出自己在家庭里和职业上的正常与正当。
最后,我们来看看他工作和在家里之间的夹缝时间,那是他的偷情时间。压抑不住自己对性的要求,不管是为了表现自己的能力,还是忍不住对其他异性的好奇心,或是身不由己,抵受不了异性的诱惑,严守一的私生活是大多数男性潜意识的具体化表现。
用佛洛伊德现代心理学对人类心理三分法(tripartition)来剖析严守一,在外偷情的严守一是人类意底(Id)的表现,“意底不知价值,不明善恶,不懂道德”,“是人类一切侵犯与欲求的根源,它的功能是满足人类求乐的本能,无视社会的礼俗,合法的伦理,或道德的约束。如果不加管制,它会驱使我们去做任何事――毁灭甚至自毁――以满足它的求乐冲动。意底不管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它只顾本能的满足,不顾后果。”
相反于意底的危险潜势,超自我(Super-Ego)则是“道德的检察官,良知与自尊的信托者”,“负责抑制或禁止意底的冲动,将那些不受社会欢迎的求乐冲动,予以阻断或推回到潜意识里面去”。
而在“内在世界的欲求”和“外在世界的仲裁”之间的,则是代表理性与审慎的自我(Ego),那是属于妻子家庭的严守一。简而言之,意底可使我们变为野兽,超自我可使我们有如天使,而自我则使我们成为永远健全的人类,因为它可平衡上面两种相反的势力。严守一在这三种势力之间玩钢索,如履薄冰,崩溃是可以预见的。要知道,严守一之无法调和两种之间的势力,在于人类道德的不允许,在于他对手机的高度信任,结果,是助他犯罪,令他倍感满意的手机出卖了他。
分析这部电影,我想,它首先要表述的是,严守一的问题即是每个人的问题,滥用工具,所有的人都有严守一的悲惨命运。在性开放和经济开放的现代中国社会(这也是世界各国所面对的问题),饱食思淫欲,个人所能表现的机会及接触面的广泛,绝不是以前封闭社会所能想像得到的。早年那种艰苦的农业社会生活方式,普罗大众一视同仁的刻板印象;那种压抑太多人性本能的道德体系,不肯把无可避免的“色”“性”视作人类身心结构一部分的结果,注定在突然的获得高人一等的地位后,对早年的过度压抑做出了反动。电影作出了预告,严守一的悲剧也将是整个社会的悲剧,因为人们对应付外在或内心世界的实际状况上,还没有受到适当的教育。从严守一少年时期到他中年时期,短短的十几年间,社会的变化如此之大,思想认识没有获得适当的调整,乱象因而产生,道德因此崩溃。
扩而大之,严守一对爱情的不忠,武月对严守一的算计,是人类意底的邪恶表现;于文娟、沈雪、费墨妻对严守一及费墨出轨的反制,是人类对超自我的拥护,对意底的处罚。至于费墨所代表的,则是一种自我的缓和。他接受现实原则的约束,尽力的在意底和超自我之间实施一种健全的平衡,但最终因自身能力的薄弱而失败了。(注2)
尾声:
孔子的时代,“道德沦丧”已是孔氏学说中强调的话题,而几千年以来,发出这类感叹的,无一朝代不有之。我们总是厚古薄今,强调古人的道德,抨击当今的沦丧,但讽刺的是,再后来的人竟称我们的沦丧为道德,称他们的社会风气为沦丧。由此观之,我们的道德要沦丧到什么程度,才能称为“沦丧”?更或者,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沦丧”二字?
注1:参“以人性切剖供文学批评参考”pg. 153-165。杨昌年《十二重楼月自
明――文学评论选集》,汉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2月29日初版
注2:参考:“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文学欣赏与批
评》: Wiffred L. Guerin, John R. Willingham, Earle C. Labor, Lee Morgan 编,
徐进夫 译;pg. 95—130 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 1986年9月十版
其他参考资料(网页资料,有者无姓名。):
1 《手机》:我们这个时代的圣物 冯铮
2 《手机》:关于空间的寓言 张秋红
3 从《手机》看冯氏哲学思想:肯定话里有话 晃晃
4 转型的阵痛:《手机》与冯小刚
5 从《手机》看中国的现实问题 mjs
6 《手机》,今天你说谎了么 非凡猪
7 也谈《手机》,冯导的深刻转变 ss1529
8 这到底是怎么了:《手机》观感 hanning008
9 《手机》:与时不进的冯氏喜剧 红警苏红不懂爱
10 离开《实话实说》之后最痛快的一次倾诉:何东、崔永元访谈录
11 崔永元:我就是要用道德严厉审判《手机》
但是,男人偷情,不是因为手机的出现,通讯的方便,而是人类(男人?)对性的欲望与不忠的本性。我想,这是在分析这部电影时所应有的认识。
《手机》背后所隐藏的讯息:
手机是现今社会中几乎人人皆有之通讯工具,而谁敢保证自己的手机里没有藏着秘密?这部电影着实如一枚手雷,炸得人人拥手机而自危。我以为这部电影成功的地方,就是利用了现代人的共同工具,揭发了现代人的一般丑陋面貌,准确的掌握了时代的脉搏和人类的共同性,把生活中平常却敏感的话题点出。在商言商,这是一部出色成功的商业电影,敏感度一流;但对于所谓知名度甚高的创作者,我们对冯小刚和刘震云组合的电影,是不是能有点文化或思想上的要求?
电影的产生,先要有剧本,剧本亦是一种文学样式。剧本的产生,乃基于编者和导演的意识,而意识的源头之一是为人性。因此,在提升人性,调适人生上,它能否让观众有反思的空间?举凡文学名著,其内在精神皆为传递正面价值观或积极奋斗的生活态度。(注1)《手机》打的是贺岁影片,标明是商业电影,自然无需强调其反面的意义。观众在观赏电影嘻哈之后,是懔然警惕自己要善加隐藏手机里的“不道德”讯息?还是开始注意伴侣“来历不明”的讯息?或反思社会道德风气之沦丧?相信观众一般上无法针对电影的反面意义做出应有的判断,因散场后,大家都已手心冒汗,或已将责任全交给手机了。
无庸置疑,这是一部直指人心人性问题的电影。人心人性自古如此,也毋庸忌讳,有差别的,只是凭借高科技利器,使得人心人性的表现技巧更见多样化而已。
手机,作为科技中的一个新产品,是一直在改变其形式的,而在科技的变动中,随着变动的(或是自古以来皆不变的),是人性的劣根性,是对“性” 病态的驱使力,对伴侣潜意识里的不忠,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染指。所以,表面上影片中所发生的一切皆是手机所惹起的祸端,但这岂只单单是“手机”这种无意识的高科技产品所能概括得了的?影片中,从严守一用手机毫无忌惮的从事偷情活动,受到伤害后把手机丢进火里,到最后经由刘彩云的手再次出现在他的面前,宣示了不忠良心的逃无可逃!这除了说明手机无处不在外,也说明了负面人性的无所不在,难以消除。就算你如何的逃避,到最后还是得面对它。
电影角色的心理层面:
面对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下来,尝试利用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对心理学上的批评,分析《手机》可能承载的讯息。
主角严守一的角色耐人寻味。我们不妨从三个层面来分析这个人:
首先,他是一个正常的城市居民,有正当的工作和家庭。其次,他因工作性质的关系,成为一个公众人物。他有甚高的曝光率,一举一动、所做的评论等皆受全国观众所注意与吸收,甚至参考。这是超出他身为一个普通人能力所能掌控的范围。往好的方面想,他有能力改良风俗、净化社会;往坏的方面参考,他的言行举止将会败坏人心,沦丧道德,这可是人类社会中极少超人表现的典型例子。身为丈夫、员工及公众人物,严守一表现出自己在家庭里和职业上的正常与正当。
最后,我们来看看他工作和在家里之间的夹缝时间,那是他的偷情时间。压抑不住自己对性的要求,不管是为了表现自己的能力,还是忍不住对其他异性的好奇心,或是身不由己,抵受不了异性的诱惑,严守一的私生活是大多数男性潜意识的具体化表现。
用佛洛伊德现代心理学对人类心理三分法(tripartition)来剖析严守一,在外偷情的严守一是人类意底(Id)的表现,“意底不知价值,不明善恶,不懂道德”,“是人类一切侵犯与欲求的根源,它的功能是满足人类求乐的本能,无视社会的礼俗,合法的伦理,或道德的约束。如果不加管制,它会驱使我们去做任何事――毁灭甚至自毁――以满足它的求乐冲动。意底不管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它只顾本能的满足,不顾后果。”
相反于意底的危险潜势,超自我(Super-Ego)则是“道德的检察官,良知与自尊的信托者”,“负责抑制或禁止意底的冲动,将那些不受社会欢迎的求乐冲动,予以阻断或推回到潜意识里面去”。
而在“内在世界的欲求”和“外在世界的仲裁”之间的,则是代表理性与审慎的自我(Ego),那是属于妻子家庭的严守一。简而言之,意底可使我们变为野兽,超自我可使我们有如天使,而自我则使我们成为永远健全的人类,因为它可平衡上面两种相反的势力。严守一在这三种势力之间玩钢索,如履薄冰,崩溃是可以预见的。要知道,严守一之无法调和两种之间的势力,在于人类道德的不允许,在于他对手机的高度信任,结果,是助他犯罪,令他倍感满意的手机出卖了他。
分析这部电影,我想,它首先要表述的是,严守一的问题即是每个人的问题,滥用工具,所有的人都有严守一的悲惨命运。在性开放和经济开放的现代中国社会(这也是世界各国所面对的问题),饱食思淫欲,个人所能表现的机会及接触面的广泛,绝不是以前封闭社会所能想像得到的。早年那种艰苦的农业社会生活方式,普罗大众一视同仁的刻板印象;那种压抑太多人性本能的道德体系,不肯把无可避免的“色”“性”视作人类身心结构一部分的结果,注定在突然的获得高人一等的地位后,对早年的过度压抑做出了反动。电影作出了预告,严守一的悲剧也将是整个社会的悲剧,因为人们对应付外在或内心世界的实际状况上,还没有受到适当的教育。从严守一少年时期到他中年时期,短短的十几年间,社会的变化如此之大,思想认识没有获得适当的调整,乱象因而产生,道德因此崩溃。
扩而大之,严守一对爱情的不忠,武月对严守一的算计,是人类意底的邪恶表现;于文娟、沈雪、费墨妻对严守一及费墨出轨的反制,是人类对超自我的拥护,对意底的处罚。至于费墨所代表的,则是一种自我的缓和。他接受现实原则的约束,尽力的在意底和超自我之间实施一种健全的平衡,但最终因自身能力的薄弱而失败了。(注2)
尾声:
孔子的时代,“道德沦丧”已是孔氏学说中强调的话题,而几千年以来,发出这类感叹的,无一朝代不有之。我们总是厚古薄今,强调古人的道德,抨击当今的沦丧,但讽刺的是,再后来的人竟称我们的沦丧为道德,称他们的社会风气为沦丧。由此观之,我们的道德要沦丧到什么程度,才能称为“沦丧”?更或者,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沦丧”二字?
注1:参“以人性切剖供文学批评参考”pg. 153-165。杨昌年《十二重楼月自
明――文学评论选集》,汉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2月29日初版
注2:参考:“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文学欣赏与批
评》: Wiffred L. Guerin, John R. Willingham, Earle C. Labor, Lee Morgan 编,
徐进夫 译;pg. 95—130 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 1986年9月十版
其他参考资料(网页资料,有者无姓名。):
1 《手机》:我们这个时代的圣物 冯铮
2 《手机》:关于空间的寓言 张秋红
3 从《手机》看冯氏哲学思想:肯定话里有话 晃晃
4 转型的阵痛:《手机》与冯小刚
5 从《手机》看中国的现实问题 mjs
6 《手机》,今天你说谎了么 非凡猪
7 也谈《手机》,冯导的深刻转变 ss1529
8 这到底是怎么了:《手机》观感 hanning008
9 《手机》:与时不进的冯氏喜剧 红警苏红不懂爱
10 离开《实话实说》之后最痛快的一次倾诉:何东、崔永元访谈录
11 崔永元:我就是要用道德严厉审判《手机》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