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三月 15, 2011

话说伯圆法师、崔大地和陈文希



宗坤兄从吉隆坡来新加坡办事,顺便把我去年到他文汇堂所订购的两幅字画带来。其一为伯圆法师画送姜皑者,墨竹笔健风挺,颇见笔力,是法师壮年杰作。

姜皑者,林明一矿工,喜书画收藏,早年与众书画大师鱼雁往来,得收书画无数。惜林明常发大水,早年收藏,大半毁于水中。亦曾携泥块水迹之字画至集珍庄,惜庄上早年师傅星散,新一代手艺平平,已不懂如何抢救。最后抛下:弃之可也!闻之太息,大凡文物浩劫,泰半毁于庸手。

幸存者,听说除伯圆外,尚有星云法师等,宗坤福报,专收此等文物,非我等可比者。此次宗坤兄承让伯圆法师,感激不尽。

另一幅更是让我激奋,那是崔大地的秦权量铭小篆,配上陈文希的五条小鱼,虽然尺幅不大,却是精彩。崔大地是我的师公,陈健城老师家里藏有大批的师公宝墨,可惜许多也糟虫蛀了。五年前我也经手过师公的大字对联条幅等,为数还不少,不过,当时还在读书,经济能力有限,都不敢留下来。现在这副是师公自己也感觉满意的作品,刚好年底有花红,就留下啦。况且,还和陈文希一起,更是难得。新加坡先驱画家陈文希的大幅作品,我是不敢奢望的。有这么一小张把玩,也就足以风花雪月了。

八百铜泉山馆藏有陈文希的油画,听馆主说是先抢了回来,再慢慢的用薪水一个月一个月还的。我没有馆主的魄力,也不敢和真品画廊主人赊账。好东西还是让好朋友收藏的好。印象中弘庵家里好像也有陈文希,聿堂(君乾)更有他的猕猴,那可是新加坡五十元钞票上也有的动物!






















以下是衣若芬笔下的崔大地:

http://ilhttp://ilofen.blogspot.com/2009/12/blog-post.htmlofen.blogspot.com/2009/12/blog-post.html

崔大地是少數精擅真、草、隸、篆各體的書法家,他於1973年接受採訪時自述出生於北京的中產家庭,從小熱愛書藝,由碑學入門而出於帖學。而他最為鍾情的,則是甲骨文和鐘鼎文。

中國書法總講求「書如其人」,「風格即人格」,若分析崔大地的書風,則發現困難重重。一方面是他通曉各體,自出新意,融鑄一爐,無法從碑與帖的既成套式簡單涵括;另一方面,崔大地的生平事蹟比較模糊。從蒐集來的零星資料得知:他在中國時是教師,也參加政治會議;一說他曾服務軍政界,家人都在日軍轟炸重慶時罹難。二次大戰期間,他遊走中國邊境,前後去過香港、澳門,在越南的海防(Haipong)、河內、西貢(今胡志明市)住過一年多,舉行過展覽。然後往柬埔寨和泰國。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崔大地在泰國南部合艾市認識陳詩暢,受陳詩暢協助開辦展覽,前此曾經在曼谷展出過作品。1946年,崔大地到新加坡,受到黃曼士(1887-1963)接待,在中華總商會開展。此後的生平事蹟,都離不開展覽會:1948年在吉隆坡。1949年在檳城。1950年在怡保等地。

1953年,崔大地赴英國,在中英文化協會、倫敦大學、牛津大學等處開展。1954年,在巴黎桃樂賽畫廊開展。1955年,在英國廣播公司(BBC)演講及示範書法。之後回到檳城,參加過駱清泉主持的檳城藝術協會。1965年移居新加坡,教授書法,曾經擔任過華義中學書法學會義務導師。

羅列崔大地以展覽會貫串的一生,我只能說:他是安身立命於書法,別無旁騖,不折不扣的書法家。難怪凌叔華要說他「只帶了幾枝毛筆到南洋來」。

過去在圖錄上欣賞過崔大地的作品,在畫廊偶見他的行書,新加坡私人收藏的崔大地甲骨文墨寶開了我的眼界,讓我重新理解甲骨文書法在南洋的傳承。

…………………………………………
…………………………………………


殷墟甲骨文和居延漢簡、敦煌藏經洞文書、明清內閣檔案,並列為二十世紀中國學術界的四大重要發現。一般認為甲骨文是由王懿榮(1845-1900)於1899年發現,至今正好110年。甲骨文的研究,歷經了考古出土、辨析文字、斷代分期等過程。1921 年,羅振玉(1866-1940)出版《集殷虛文字楹帖》,是為甲骨文書法之先聲。羅振玉於該書跋文說道:「取殷契可識者,集為偶語,…用佐臨池」,即是把可辨識的甲骨文寫成對聯,做為書法的材料。之後,章鈺、高德馨、王季烈等人也都有續作,1925年,羅振玉將四人的集聯合為《集殷虛文字楹帖匯編》,為書法界提供了範本。

除了集字為聯,後繼有甲骨文書寫的集句詩,例如丁輔之於1928年出版《商卜文集聯.商卜文集詩》,其中便有集七言絕句詩30首。1937年,簡經綸(1888-1950)出版《甲骨集古詩聯.上編》,對聯之餘,還收有集句詩37首。前文提及的崔大地甲骨文書法集句詩,以及收錄於《崔大地先生遺墨與弟子作品展特集》的另一幅甲骨文作品,均可見於簡經綸的書中。

崔大地的甲骨文書藝,一說得益於大英博物館的收藏,由集句詩的來源和筆法,可知也受益於簡經綸。黃石庵在〈幽燕崔大地先生遺墨展序〉裡,特別推舉簡經綸和崔大地是其所見對書法最有真知灼見者,由探得崔大地甲骨文書藝的範式,也可明白其間的因緣。

不同於董作賓(1895-1963)等學者是帶著研究字體結構和握刀運筆方式的心態臨摹甲骨文,簡經綸的目的不在學術,而是更重視書法的意趣。因此,有別於學者整理歸納的甲骨文字形,簡經綸寫的甲骨文字有的經過改造和簡化,比起董作賓的渾厚高古,簡經綸的字較為蒼勁清雅,崔大地的風格與簡經綸若合符節。例如董作賓寫的「花」字,上端象徵開花,下端象徵根部,根部左右各三撇,崔大地和簡經綸都作兩撇。「風」字,董作賓寫的是象鳳鳥的形,崔大地和簡經綸都以簡筆概括。「月」字,董作賓和崔大地所寫的盈虧方向剛好相反。再如「昔」字、「采」字,崔大地寫的也都不像甲骨文拓片呈現的繁複。

董作賓研究指出,甲骨文是以「先直後橫」的順序刻寫,故而他寫的甲骨文書法也遵循此規律,豎畫較粗,起筆圓,提頓而下,中鋒行筆,上粗下細。崔大地則刻意營造以筆代刀的效果,筆畫均整,橫平豎直,粗細少有變化,各筆不相聯,時見飛白渴墨。

埋藏於地底三千年,甲骨文重現天日,改寫了中國文字文明的歷史。脫離了卜筮功能的甲骨文書法,為清代以來碑學、帖學與金石學爭輝的書壇,開啟新的榮光。如果說董作賓的甲骨文書藝秉持著對甲骨文字的堅持;崔大地以及簡經綸則洋溢著詩人的瀟灑。「昔去雪如花,今來花如雪」,一去一來,飛雪與繁花交迭的季節流轉,時間,就這樣逝去。「日暮行采歸,狂風吹古月」,遠行的人踏在歸鄉之途,前路迢迢,迎面而來的,是激烈的狂風吹颳亙古的月色。一首蘊藏「風」「花」「雪」「月」的集句詩,竟也可以浪漫而高古,這是模刻甲骨文字於紙端,浪漫而高古的大地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