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六月 27, 2010

应接受双语比重不平等实施!!






















转载:小六会考新格式的商榷(2010-06-25)












● 何国元  


  读了有关今年小六华文会考新格式的报道,我和几位朋友不能没有忧虑。因为我们家中的小孩正赶上这个新改变,是幸还是不幸,有待分晓。

  从新闻背景的详述,我们知道教育部用心良苦,在2004年成立华文课程及教学法检讨委员会,还有万人调查,才决定改革方案。课程内容为来自不同语言背景的学生量身定制教学单元,适合不同学生的语文能力,采用单元式教学法;再加上种种灵活有新意的教学法,务使学生对华文学习产生兴趣。

  但在热爱学习华文的过程后,孩子最终要面对学校考试和会考这一关。这两年来,我们在督促小孩准备应付学校华文考试时,就发现新的考试格式,令孩子越考越沮丧,渐渐地,学习华文的兴趣又减低了。

  理论上,新格式是减少“死记硬背”的题型,着重测试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但我们看过一些学校的年中,年终考题,以及坊间编写的语文练习,发现“普通华文”试卷有四篇阅读理解,一共有20道题,在90分中占了48分。“高级华文”试卷有两篇阅读理解,一共14题,在60分中占40分,都是用不同方式考核,问题包括高层次思维能力的考查,如要考生填写表格、完成思维导图,比较不同的情况,问为什么,或问篇章中某句话的意思。考生必须推断文章中的隐含信息,加以分析、评价。 
 
  撇开语文应用,短文填空,完成对话三个部分,单要细读这几篇阅读理解已费时不少,还要消化其中内容,回答问题,想是容易,做起来很难。由于要有思考题,问题常常问得拐弯抹角,真的要经过一番“思考“才能回答。有些学校的理解包含一番哲理,我们做家长要看三四遍,有时还看不懂,何况是小学生?

  这种出题方式,如果不细心设计,还会矫枉过正,变成不是考语文能力,而是考知识或思想深度。报章登了一段,要考生改正错误的划线词语,写出正确答案:“这些物品都在蔡厝港乡村 理事会举办的嘉年华会上售卖”, 问了一位华文老师才知道答案是 :市镇。

  这到底是考语文还是考知识?

  会考在即,我们恳请教育部有关部门,注意出题与评卷。重创意重思考是对的,但我们不可忽略测试的目的和根本。


作者是本地某综合医院的主任专科医生





语文报导集锦


































转载:科技如何辅助教学?



科技辅助教学应有所节制

(2010-06-21)

萧国荣  

  拜读了本月18日《联合早报·交流站》刊登的沈裕生先生的《资讯工具是双刃剑,不要因爱变害》一文,我对此表示赞同。我本身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科技一般上是教师使用的教学工具,而学生还是得应用一般的文具和书籍。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无线宽频网(wireless broadband)的用途也日益普及,宽频网的装置不只是覆盖邻里与市区的面积,就连许多教育学府,甚至是公立的中小学也逐渐设有无线宽频网的上网功能。一旦装置完毕,学生便可自行携带膝上型电脑在学校的任何角落上网。此便利的确是受到许多学生的欢迎。

  但是,膝上型电脑是学生的“贵重物品”,若不小心遗失了,对学生家长是额外的沉重负担。

  目前,学生在校园里遗失手机的问题已经让教师们烦恼了,再说,学生在上课时偷用手机也有上升的趋势,若允许学生上课时使用膝上型电脑上网查询资料,难道能够确保学生不会边找资料边登入“网上聊天室”或浏览一些内容不健康的网页吗?

  我认为,若上网查询资料是课堂活动的一部分,应该由教师带领学生到电脑室,使用学校的电脑,而不是个人的膝上型电脑。毕竟,学校的电脑是受校方的中央电脑控制系统所控制,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学生能够浏览的网页,避免不良内容侵入学校的电脑。

  再者,我认为学校有必要提醒学生,若没有必要,请不要携带膝上型电脑到学校。即使将膝上型电脑放在储存柜里,这也未必安全。

  据知,有些学校已经开始让学生使用一种名为“Tablet PC”的迷你型电脑。而这种电脑是校方提供的。里面设有学习的软件,供学生上课使用,学生使用这类迷你型电脑学习,可谓利多于弊,而且也掌握使用电脑学习的技能,终身获益不浅。

  另外,有的课室设有“互动性白板”(Interactive Whiteboard),而且附有上网的功能。使用这类白板上课,网页由教师筛选,不让学生自行浏览,这么一来也能够获得学习的效果。

  使用科技来辅助教学确实是有利有弊的。只要各个校方能够加强管制,并且适当地配合书本白板等传统教学工具,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科技辅助教学的计划对学生是利多于弊的。




从中小学架设无线网络谈学习科技的新趋势
(2010-06-25)
● 黄龙翔  


  6月14日、18日、21日《联合早报/交流站》分别刊登了《中小学需要无线网络吗?》、《资讯工具是双刃剑,不要因害变害》、《科技辅助教学应有所节制》,从不同角度对教育部将耗巨资为所有学校架设无线网络提出置疑。

  这里,我要从教育科技学界的视角来回复这些可谓“见树不见林”的观点。

  一、科技是一种学习工具,不是一种“妄图”取代教师、传统纸笔的“怪兽”:现今的教育科技界把科技视为一种和书本、纸笔、黑/白板等类似、对等的学习工具、载体。就像一个带着满满的工具箱的技师,在维修的过程中,在适当的时候使用适当的工具。教师也应该深刻了解各种传统和现代工具的优越性和局限,设计教学流程,配合使用不同的工具。

  二、让学生使用科技工具学习,不应被视为放任,而应是一个引导的机会:多媒体令学生沉迷于感官刺激,扼杀他们的思考、创意?那是因为大家对多媒体的印象,停留在孩子私底下沉迷于多媒体刺激游戏、特效电影等。真正的多媒体学习,并没有排斥文字,反而因为图文并茂,或提供模拟实验分析的机会,引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以语文学习为例,教师可以设计教学活动,活用多媒体材料(如放一段YouTube录像,学生脑力激荡,提出相关成语)。任何多媒体材料,在适当的教学设计下,都能成为刺激思考的认知工具。

  纷繁的网络内容会干扰学习?同样的,那是因为大家误以为让学生上网,是一种放任。网络的功能并不只是资讯的搜寻。Web 2.0技术(博客、社交网站、维基等)兴起,把网络带入一个互动化与内容共建的时代。应用网络的教学设计,可以是从资讯“消费”到资讯“生产”的历程——学生需要消化所搜集到的纷繁的、不无矛盾的网络资讯,甚至对照课本内容,才能整合出博客或维基内容上网。这同样是一个刺激思考的过程。

授予鱼不如授予渔

  三、基础教育与网络学习可以相得益彰:授予鱼不如授予渔。现代基础教育早该超越课本、教师一言堂的时代;把因应当代知识型经济的21世纪软技能纳入基础教育,也是教育部的政策之一。让学生学会怎么学,培养起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应该从小培养,通过“从扶到放”的教学设计来达致。如在小学科学课里学了如何分辨物品材料(金属、木材等)之后,鼓励学生利用手机在生活中拍摄静物,分类贴上网,然后讨论分类是否正确。学生建立联系生活经验与课内学习的能力,将来不需指示,会随时作类似的联想、反思,又因矛盾而好奇,自发上网搜寻资料来对照,或与教师、同学讨论;最后更把所建构的知识应用在生活中、发挥创意。

  四、“泛在科技”(Ubiquitous technology)将席卷全球,更应让孩子提早上网:资讯科技在短短20年内成为几乎所有国家必备的民用基础设施。未来20年,是泛在科技的普遍化——其中一点,就是在全国各地架设无线上网设施(如新加坡的
wireless@sg)。

  但不必等20年,孩子对科技的掌握,已比成人还快、还精。他们学校外逮到机会上网,咱们鞭长莫及。反之,在校内,善用科技和课室管理的手段,更能有效地监控他们,并从小培养他们的自制力。校园网络可以更严格地过滤网站、安装监控软件追踪学生应用网络的情況(这涉及学生隐私,应事先知会家长及学生)。

  而”cyber wellness”,与其说教,不如融入教学实践——通过应用网络的教学活动,让他们领略到网络其实可以用来学习、学会如何善用网络学习;而教师也借此机会引导他们,在适当的时间、地点,适当地使用资讯工具。

  好些已在几年前架设无线网络供师生使用的本地学校,在适当的管理和引导下,并没有出现所谓的灾难性的后果,反而让我们看到了师生共同成长。以我的团队在本地一所早已拥有无线网络的邻里小学进行的两年流动学习研究为例,实验班的小三生,每人配一支智能手机,随身携带一年半。我们和教师改编正课,融入流动学习,要他们在校外也应用手机学习。我们教导学生如何运用新的学习工具如谷歌地图;又教他们如何善用网络,如挑选关键词搜寻跟课业相关的YouTube视频,看后做笔记与全班分享。

  根据监控软件的数据,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超过50%的时间用于直接进行学习任务;而在校外也超过30%。在校外,他们有时会自发性地搜寻跟正课没有直接关连,但有助于他们的整体人格及知识发展的网络内容,或通过与同学的网络互动,分享或学习生活中看到的新事物——这成为了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境学习精神的起跑点。

  这个校园无线网络并非专为研究而设。在校方的鼓励下,许多教师设计一次性的流动学习课,只在上课时才借出配备给学生;教师自己也可以在校园内随处上网,加强教学和自我学习。

  要改变学生,得先改变老师。泛在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的推动,不能单只架设基础设施。教师专业发展,和建立学校管理层对泛在学习的正确态度。这才是这一波教育科技革新的成败关键。教师的教育科技素养,不单在于技术应用的学习,更在于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师与其因为自己不熟悉科技而抗拒,不如尝试了解它、善用它来引导孩子把对科技的态度,由“玩具”转化为学习工具,让他们懂得何时用、何地用、用来学什么、怎么学、跟谁学。

  谁叫你放任?只要引导得法、有适当的监控机制,“授权”给孩子自主学习,谁怕谁?


    作者任职于国立教育学院学习科学研究所
    本文以个人名义发表




资信世代的新兴行业
(2010-06-26)


● 高极登


  这年头,很多名人都有自己的网站、博客、面簿、推特,每天在上头更新内容,与追随者交流。

  他们难道这么空闲吗?尤其是知名艺人,演戏唱歌都忙不过来,还有时间上网更新内容,与影迷歌迷沟通。一些上了年纪的领袖,很难相信他会使用电脑,但是却也通过种种新媒体渠道,发表论见。

  很明显,他们背后有捉刀人,首先捉刀人必须得到名人的信任,名人会把动向告诉他,甚至由他直接回答网民的普通提问。这一行据说收入颇丰厚的,一传十、十传百,生意做大,有人甚至设公司做起这门生意。

  一些公关公司慨叹生意难做,因为很多企业都直接把文告贴上网,不再依赖公关公司了。其实,公关公司如果能及时转型,商机其实是无限的。企业自行打理这些新媒体,不符合成本原则,这为第三造的公关公司提供了外包机会。

  对广告公司而言,新媒体也带来了商机,先进国不少企业借助Youtube之类的视频网,将公司和产品,以广告的方式呈现给广大网民。广告公司就从事制作工作,而且不是一次过的制作,每当产品更新,广告就得从新跟进,商机不断。

  个人或机构组织利用新媒体与网众联系,已经是必须的趋势,不这么做就会落伍,竞争不过对手,以至被淘汰。有需求就有供应,新媒体制作成了一门新兴行业。

  现在资信业界也出现了“达人”的工作,也就是产品专人的意思。一些IT人步入中年,对日新月异的资讯科技,在跟进上有些力不从心,有朋友萌生退意,但是能做些什么呢?

  我的建议是利用自己的专长,做个个别领域的IT达人吧。就以最近非常红火的苹果iPhone为例,如果能将它摸透,成为iPhone达人,教导学生利用它做课业、教导商人利用它打网络电话、教导中小型企业利用它作公司内部沟通。

  别小看一个小小的手机,应用层面很广,可以根据不同的用户群制定不同的课程。目前市面上对这类的需求非常殷切,不少老板要求我介绍手机达人给他们讲解智能手机的应用,但是市面上这样的导师不多,几乎没有。

  不止是手机,电脑软硬件产品多,我有个朋友是电子湾(eBay)达人,另一个中国朋友是淘宝达人,这两个都是电子商务网站;电子湾面向全球、淘宝则受中国网民喜爱。

  他们对各别网站的交易付款运作了如指掌,除了自行开网店,还四处授课,教导人们如何从事电子商务,有时还受国外邀请,收入挺丰厚的。

  所以IT人要中年转业,这是个门路,要发大财不可能,但要图个生话费,发点小财,相信不难。有电脑基础,要掌握智能手机的用法,问题不大。

作者是本报新闻编辑







转载:小六会考新格式的商榷(2010-06-25)



● 何国元  



读了有关今年小六华文会考新格式的报道,我和几位朋友不能没有忧虑。因为我们家中的小孩正赶上这个新改变,是幸还是不幸,有待分晓。

  从新闻背景的详述,我们知道教育部用心良苦,在2004年成立华文课程及教学法检讨委员会,还有万人调查,才决定改革方案。课程内容为来自不同语言背景的学生量身定制教学单元,适合不同学生的语文能力,采用单元式教学法;再加上种种灵活有新意的教学法,务使学生对华文学习产生兴趣。

  但在热爱学习华文的过程后,孩子最终要面对学校考试和会考这一关。这两年来,我们在督促小孩准备应付学校华文考试时,就发现新的考试格式,令孩子越考越沮丧,渐渐地,学习华文的兴趣又减低了。

  理论上,新格式是减少“死记硬背”的题型,着重测试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但我们看过一些学校的年中,年终考题,以及坊间编写的语文练习,发现“普通华文”试卷有四篇阅读理解,一共有20道题,在90分中占了48分。“高级华文”试卷有两篇阅读理解,一共14题,在60分中占40分,都是用不同方式考核,问题包括高层次思维能力的考查,如要考生填写表格、完成思维导图,比较不同的情况,问为什么,或问篇章中某句话的意思。考生必须推断文章中的隐含信息,加以分析、评价。 
 
  撇开语文应用,短文填空,完成对话三个部分,单要细读这几篇阅读理解已费时不少,还要消化其中内容,回答问题,想是容易,做起来很难。由于要有思考题,问题常常问得拐弯抹角,真的要经过一番“思考“才能回答。有些学校的理解包含一番哲理,我们做家长要看三四遍,有时还看不懂,何况是小学生?

  这种出题方式,如果不细心设计,还会矫枉过正,变成不是考语文能力,而是考知识或思想深度。报章登了一段,要考生改正错误的划线词语,写出正确答案:“这些物品都在蔡厝港乡村 理事会举办的嘉年华会上售卖”, 问了一位华文老师才知道答案是 :市镇。

  这到底是考语文还是考知识?

  会考在即,我们恳请教育部有关部门,注意出题与评卷。重创意重思考是对的,但我们不可忽略测试的目的和根本。


作者是本地某综合医院的主任专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