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六月 27, 2010

转载:小六会考新格式的商榷(2010-06-25)












● 何国元  


  读了有关今年小六华文会考新格式的报道,我和几位朋友不能没有忧虑。因为我们家中的小孩正赶上这个新改变,是幸还是不幸,有待分晓。

  从新闻背景的详述,我们知道教育部用心良苦,在2004年成立华文课程及教学法检讨委员会,还有万人调查,才决定改革方案。课程内容为来自不同语言背景的学生量身定制教学单元,适合不同学生的语文能力,采用单元式教学法;再加上种种灵活有新意的教学法,务使学生对华文学习产生兴趣。

  但在热爱学习华文的过程后,孩子最终要面对学校考试和会考这一关。这两年来,我们在督促小孩准备应付学校华文考试时,就发现新的考试格式,令孩子越考越沮丧,渐渐地,学习华文的兴趣又减低了。

  理论上,新格式是减少“死记硬背”的题型,着重测试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但我们看过一些学校的年中,年终考题,以及坊间编写的语文练习,发现“普通华文”试卷有四篇阅读理解,一共有20道题,在90分中占了48分。“高级华文”试卷有两篇阅读理解,一共14题,在60分中占40分,都是用不同方式考核,问题包括高层次思维能力的考查,如要考生填写表格、完成思维导图,比较不同的情况,问为什么,或问篇章中某句话的意思。考生必须推断文章中的隐含信息,加以分析、评价。 
 
  撇开语文应用,短文填空,完成对话三个部分,单要细读这几篇阅读理解已费时不少,还要消化其中内容,回答问题,想是容易,做起来很难。由于要有思考题,问题常常问得拐弯抹角,真的要经过一番“思考“才能回答。有些学校的理解包含一番哲理,我们做家长要看三四遍,有时还看不懂,何况是小学生?

  这种出题方式,如果不细心设计,还会矫枉过正,变成不是考语文能力,而是考知识或思想深度。报章登了一段,要考生改正错误的划线词语,写出正确答案:“这些物品都在蔡厝港乡村 理事会举办的嘉年华会上售卖”, 问了一位华文老师才知道答案是 :市镇。

  这到底是考语文还是考知识?

  会考在即,我们恳请教育部有关部门,注意出题与评卷。重创意重思考是对的,但我们不可忽略测试的目的和根本。


作者是本地某综合医院的主任专科医生





没有评论: